湄洲妈祖祖庙
湄洲妈祖祖庙

地理位置:湄洲岛北部宫下村东北面

相关景点:西轴线建筑群、南轴线建筑群、妈祖碑林、妈祖文化园、木栈道等

湄洲妈祖祖庙,俗称祖庙,主祀天后妈祖,位于湄洲岛北部宫下村,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在世界妈祖文化现象当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建设年代最久远的妈祖庙,据《莆田县志》记载,林默“羽化升天”的同年,雍熙四年(987)邑人立通贤灵女庙于湄洲岛,这座通贤灵女庙即祖庙的前身。截止2024年3月,祖庙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有近万座分灵庙,被列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

湄洲妈祖祖庙西轴线建筑群由大牌坊、山门、圣旨门、圣父母祠、钟鼓楼、太子殿、天后宫、朝天阁、升天楼等建筑构成,是妈祖信仰在祖庙的主要载体,每年都有数百万虔诚的信众踏上这块圣地谒祖进香。

新建的南轴线庙宇群为五进式仿宋建筑群,由大牌坊、山门、钟鼓楼、天后殿、灵慈殿、顺济殿、妈祖文化展览馆等组成,各殿堂浑然一体,其恢弘建制,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天后殿高19米,宽50米,进深30米,面积987米,可同时容纳千人朝拜,正中供奉8米高的妈祖座像,陪侍的有妇幼保护女神陈靖姑和兴建宋代著名水利工程木兰陂的女杰钱四娘以及航海家郑和、收复台湾的施琅将军等八大神像。殿前的天后广场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是祖庙举行盛大活动的场所,还有一座高26.5米的大戏台,两旁的观礼台及回廊能容万名观众。而高19米,宽33米,五开间的山门大牌坊则是我国少见的雄伟牌坊之一。

祖庙山顶有14.35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塑像,已成为湄洲岛的标志性建筑。祖庙后山新建的木栈道以其独特的观赏视角受到香客游人的一致赞誉。

妈祖其人,姓林名默,又称默娘。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诞生在今福建莆田湄洲岛东蔡村石后乡上林自然村。她一生乐于助人,精研医理,熟悉水文气象,以博爱为怀,扶危济困、救苦救难。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因救助海难而逝,乡亲感念其恩德,就在家乡最高处“湄峰”为其建庙奉祀,据史料记载为“仅落落数椽”的“通贤神女”庙。这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因而被尊称为“祖庙”。

因妈祖圣迹昭彰,信众越来越多,妈祖信仰从民间传到官府朝廷,获得士农工商各界认可,无远弗届。祖庙先经商人三宝等妈祖信众不断“鸠资扩建”,到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 “廊庑益增巍峨”,已初具规模。元朝,祖庙进一步扩建,庙宇“面势轩豁”,“殿阁肆兀”。明朝,妈祖祖庙又更加扩展。洪武七年(公元1274年),泉州卫指挥周坐主持重建寝殿、香亭、鼓楼、山门。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郑和下西洋时,因得益妈祖庇佑,遂奉旨遣官整修祠庙。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前,亲自与地方官员备办木石,再次修整祖庙;俾之“湄洲清景胜蓬莱”。

清代,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福建总督姚启圣重建钟鼓楼和山门;1684年,靖海侯施琅增建梳妆楼、朝天阁、佛殿、僧房。接着祖庙又建观音殿、中军殿、土地庙等。到清乾隆以后,湄洲妈祖祖庙已颇具规模,成为有16座殿堂楼阁、99间客舍斋房,整个建筑群依山而筑,雕梁画栋,嵯峨壮观,被人称为“海上龙宫”。

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妈祖祖庙建筑群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按照“依旧修旧”的原则,海峡两岸妈祖信众同心协力,捐物捐资重建的。至1994年,祖庙西轴线全部建成。1998年南轴线开工,至2002年建成。如今,湄洲妈祖祖庙以前所未有的雄伟身姿,又屹立于海峡之滨,不但重显光彩,而且更加富丽堂皇。

1992年10月,湄洲岛被评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06年5月,妈祖祖庙和祖庙的“妈祖祭典”分别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一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